1. 贵阳设计师邢远鹏首页
  2. 贵阳设计师案例
  3. 贵阳设计师案例

贵阳设计师新作首发 分享| 「园入,光之情绪」

设计师说:光是独立存在于固态物体上的,关乎情绪、关乎影子与反射,关乎调性、气氛,关于一切飘逸的、流动的层面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可以被人精神层面的感知所感觉的东西,而不是靠具体的测量去衡定。

图片

环境与空间是我们所有项目的起点将自然界的阳光带入视野与生活中让这套中式和院的素雅古韵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现

01

光/空间情绪

光可以让固化的稳定的存在融化成一种精神行为与气氛

图片
图片

负一围着采光井营造的灰度空间,引入了光的斑斓,消除了空间的边界。

图片

光之影
我们侧重对光的表达,通过对自然中光线的捕捉,运用设计的手法,让光线的流动给生活带来变化。

图片

光之痕

图片

光之隐

图片
图片

光之线

02

游园/流动空间

图片

“游者每探中国园林,甫入门园,徘徊未远,必先事停足。片刻踌躇实为明智,正因此行犹如探险。透过空间与体量,一瞥之下,全景转为一幅消除景深之平面,游者将深感惊奇,园林竟如此酷似山水画。”这是童寯在《东南园墅》的一段话,是讲中国园林的。

图片

游园动线是传统中式园林的造园手法

让游览者入园后

可以探索、思考

产生惊喜、遐想等情绪

图片
图片

我们在园林规划与室内的关系中,也带入了回游空间的氛围营造通过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形成空间的流动,给生活带来自由。

图片

游园的可观、可望、可游、可居,使之一步一景,随方制象。

03

水/宁静与平和

白本非色而色之深,池水无色而色最丰。一处浅池,形状对应着上方的采光天井,水中的波澜应着蓝天、雕塑、植物……上与下之间的对景关系,彼此间形成对话。

贵阳设计师新作首发 分享| 「园入,光之情绪」
图片

当风吹过静谧的水面

可以照见鱼儿的游动

细小的枝叶脉络清晰

横斜、竖向、纵深、倒影,表里如一

像镜面般的水面给人以宁静平和

图片

通过空间的互相借景与融合,实现室内与室外的和而为一。

图片

室内植入的掇山理水,可停步休憩亦或漫步修心

冯培莉认为:“设计不仅是设计室内,同时也需把外部景观融入其中,并形成室内空间的一部分,让内外之间没有边界区分,成为相互影响的空间感受。在设计中,我们把阳光、空气和水,带到了室内,让身体的直觉、触觉、甚至回音,都可以得到舒适的感应。”

04

留白/简单

以“空白”为载体,呈现美的意境。相应的留白,留有想象的空间,也保留一份简单、安闲。

图片
贵阳设计师新作首发 分享| 「园入,光之情绪」

统一的地面材质通过墙面的延续,更强化了空间的整体感及延续性。

05

朦胧/含蓄与内敛

东方气韵不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序的直接表达,更多的是委婉含蓄的空间情绪。朦胧,代表着似是而非、似离而合的含蓄与内敛,也是东方文化的美学表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时运用建构的手法,让空间多了更多的层次关系,不同的转换间,产生趣味关系。

06

人文/艺术

好茶与友共茗,赏其色、闻其香,从慢茶中感受主人交友之心的真诚。采光天井,侧追着光的方向,和家人、友人一起感受光的流动。

图片
图片

品茗区,以茶会友

图片

书房区,阅读作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积学蒙养、文气具足,写字则可以养气而厚其笔墨精神。这样的空间,可以定下心、静其神、养其精,纯化内心。

图片

利用空间的结构柱,围合成的藏书馆可流动可环游,行走、驻足时随手翻阅,品自然之景人生之象。读书作画两相宜,让书房成为安逸又舒适的精神领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影音室的功能转换,多半时分成为自带景观的休闲起居室

空间中看不见的气韵是设计追寻的本质所在。室内照明,也融入了柔化空间与氛围的灯光。   

07

空间/记忆

图片
图片

记忆来自生长环境、旅行或思考,也许是一个符号的表达,或是人与物的关系。空间中的一叶小舟,来自居住者对儿时水乡泛舟的回忆,也寓意一帆风顺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从容驾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8

融合/东方与当代

图片

兼容东西、古今的设计融合

图片

意有形、境无界

图片
图片

“我希望将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表达出来,同时把人文艺术、生活美学、空间记忆融入居所,让人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精神寄托和内心的自由。”冯培莉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装修,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gyshejishi.com/shejishi/shejifei/7905.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185131371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5019964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30-20:30。

QR code